“大人,不要再冲疑了。”身着直裰的�6�8书生慷慨激昂,“我们再等下去,只有死�6�8路一条。”
“不错,送信的�6�8人冲冲未归,恐怕已经被叛苗发现,信送不出去,朝廷的�6�8援军永远不会到。”另一人附和,“我们应该召集县内的�6�8乡勇,与叛苗死�6�8战,只要他们无法�6�8继续围合,我们便能破此困局。”
知县愁眉苦脸地看着他们。
这群书生是清平书院的�6�8学�6�8生,说起来,也�6�8是贵州大户人家的�6�8弟子。知县平时挺喜欢与他们来往,毕竟,他一个�6�8二甲进士来了科举洼地的�6�8省份,想找几个�6�8有共同语言的�6�8人都难。
“唉,各位有所不知。”知县解释,“蛮苗骁勇,擅长林间作战,我们又无强兵利器,毫无胜算可言啊。”
“蛮苗用的�6�8都是自制的�6�8土弓土箭,能射多远?”又一书生上�6�8前半步,抱拳道,“在下略通武艺,只要大人给我一副良弓,必取贼首人头。”
知县的�6�8脸更垮了:“良弓……这县衙随你翻,能找出一副好弓算你厉害。”他忍不住摇头,“你们这些后生啊,还太年轻。”
弓箭、刀枪、铠甲盾牌,全都是需要精心保管的�6�8金贵物。可贵州潮湿,再好的�6�8弓也�6�8会受潮,再好的�6�8剑也�6�8要生锈,仓库里的�6�8武器,早就腐朽得和烂木头一样了。
或许,百姓家里还有一两副精心保管的�6�8弓箭,可谁家也�6�8没有藤甲啊。
这些东西�6�8,唯独卫所里有。
但清平卫离得说远不远,说近也�6�8不近。且朝廷调兵,多半已经将卫所的�6�8兵力调去了贵州城。
“就算求援,也�6�8不一定会有兵。”知县摆摆手,唉声叹气,“回去吧,你们都是读书人,苗人不一定会杀了你们。”
“那大人呢?”愣头愣脑的�6�8书生问。
当然是回去数数,家里的�6�8粮食还够吃几天。知县腹诽着,口中却道:“我去写奏疏,唉,但愿朝廷看在本官尽忠职守的�6�8份上�6�8,莫要降罪家眷。”
众书生忙安抚:“大人切莫如此”“朝廷必然知晓大人的�6�8忠心”“正是正是,假使大人身死�6�8,朝廷一定会嘉奖大人”“……”
总之,县衙内外,愁云惨淡。
--
谢玄英到达清平卫时,此地留存的�6�8兵力寥寥无几,非老既幼。
寻人一问,才知道半月前,韦将军下了调令,集结各地军力前往贵州,预备往安顺平叛。
清平卫作为驿道周边的�6�8卫所,自然也�6�8收到了命令。花费两三天集结队伍,便由两位千户带队离开了。
兵力空虚至此,不动手都对�6�8不起这天赐良机。
这给谢玄英的�6�8工作造成�6�8了很大的�6�8麻烦。
他带的�6�8护卫加上�6�8留守的�6�8军士,最多只能凑出八百人,而苗民据说有三千。这点人数是完全不够的�6�8。